博物馆是镌刻城市记忆的立体史书,更是彰显文脉传承的精神地标。7月8日,作为长三角地区县级市中首家国家一级博物馆,历经一年多精心“雕琢”的常熟博物馆完成焕新升级,迎来首批参观者。
记者实地探访发现,改造后的场馆不仅在展陈内容上推陈出新,还通过空间重构带来沉浸式体验,让整体形象实现跨越式提升。如今的常熟博物馆,正以城市文化新标杆的姿态,成为承载市民精神共鸣的文化家园。
硬件设施规范安全
“全维度”实现品质跃升
此次常熟博物馆的焕新工程,恰似对一件珍贵文物进行精密修复——以既有建筑为基底,按照博物馆建设的最高标准,实现了全方位的“脱胎换骨”。
从基建土建的加固修缮,到安防、消防、防雷系统的全面升级;从玻璃幕墙的焕新改造,到消防水池的下沉式重构;从外围景观的整体优化,到馆内展陈设施的迭代更新——小至恒温恒湿的低反射玻璃展柜,大到中央空调系统与多媒体互动设备,改造工程实现了博物馆的全维度品质跃升,更有效提升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综合能力。
“这场系统性升级不仅筑牢了博物馆的保障基础,更彻底解决了此前存在的消防隐患、安防漏洞、屋顶漏水及内排水不畅等问题,为安全守护馆藏文物与优化市民参观体验奠定了坚实根基。”常熟文化博览中心副主任、常熟博物馆负责人谢金飞表示。
软件更新焕然一新
“全景式”勾勒文脉肌理
如今,走进常熟博物馆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以常熟博物馆镇馆之宝——清代“虞山画派”宗师王翚的《芳洲图》为灵感源泉精心打造的琉璃艺术幕墙。
整件琉璃形象墙作品高8米、宽7米,由6块连屏铸接构成,总重达21吨,采用整体铸造琉璃烧制工艺,突破技术极限,创下“世界单块铸造烧制最大最高琉璃浮雕壁画”的艺术纪录,开创了艺术再创作的新维度,实现了传统书画与现代工艺的时空对话。
谢金飞表示,焕新升级后,博物馆改变了传统的展陈方式,更加注重空间布局优化,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互动体验,通过数字化和人工智能让博物馆更“年轻”,清晰地勾勒出城市的文脉肌理。
特别是全新推出的“历史文化名城”基本陈列,如同打开一部厚重的常熟通史,以马家浜文化为起点,沿着崧泽文化、良渚文化的脉络铺展,历经魏晋南北朝、秦汉隋唐五代十国的风云变幻,直至宋元明清的岁月沉淀,通过史料文献、出土文物、文化印记及收藏精品等多元载体,系统串联起6000多年的文明足迹。承载这一切的两个基本陈列厅,是此前未曾有过的“文化新窗口”。
此外,馆内专设的历代玉器展与明清瓷器展,宛如散落的珠玉被精心串联,熠熠生辉。备受瞩目的虞山文化艺术流派特展,则像一场文化盛宴,将虞山画派、虞山诗派、虞山琴派和虞山印派四大流派齐聚一堂。据介绍,3个展厅总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,不仅完整呈现各流派风貌,更从苏州博物馆商借了王鉴、王翚及王原祁等名家的7件重量级珍品,让参观者得以沉浸式感受四大流派的独特魅力。这一系列的展陈创新不仅全方位擦亮了江南文化品牌,还丰富了参观者的文化体验。
配套服务优化升级
“全方位”体现人文关怀
在配套服务升级上,常熟博物馆突出“以人为本”理念。在原有建筑基础上,展厅之间新增了中庭休息区,柔软的座椅搭配绿植,成为参观者驻足休息的温馨角落;云导览系统如同一位贴身讲解员,参观者扫码即可解锁文物背后的故事;自动寄存柜则以智能便捷的操作,为参观者减轻携带负担。同时,餐饮休闲娱乐区焕新后,明亮的空间里飘着咖啡的醇香,落地窗外便是绿化园林景观区,光影透过枝叶洒在原木桌上,营造出闹中取静的惬意氛围。最令人称道的是新增的玻璃连廊,通透的设计既让阳光肆意洒落,又巧妙串联起原本独立的展厅,参观动线变得如行云流水般自然顺畅,彻底告别了以往折返寻觅的繁琐。
在文物活化利用方面,改造后的常熟博物馆更是迈出扎实步伐。出口处新增的文创馆宛如一座微型文化驿站,30余种带有常熟印记的文创商品各有巧思——“熠熠华光”镀金裁纸刀、“状元及第”“黄金万两”“花好月圆”挂件、仿古瓷礼器冰箱贴、常熟言公井墨井水等,每一件都承载着博物馆的文化密码,不仅让博物馆的影响力跨越地域边界,更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向奔赴。